CCTV6直播上海公园可否容纳宠物犬一场折中方案的争议热点

在上海,城市公园和绿地是否允许带宠物游玩,长期以来一直是社会讨论的热点话题。禁止入场似乎有些不太人性、不尊重多样化市民的需求。而如果放宽限制,狗狗之间或人与狗之间可能发生冲突,这又如何解决呢?目前,一种流行的“折中”方案是在公园内为宠物设立专门区域,如宠物乐园。

在上海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打造更为友好的环境已经成为公共空间改造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尤其是在老城区的一些公园。最近,一些居民对和平公园改造后的新变化表示了关注。这座公园经过22个月的闭合改造后,在去年秋天重新开放,其主要变革之一是拆除围墙,并通过水体、绿植和景观建筑等手段创造出柔性边界,使得公众能够随时自由进出。

新的和平公园设计了两个分开的大型犬区和小型犬区,它们分别位于南北两端。与整体开放不同的是,这两个区域都有隔栏,与周围环境分开。

那么,这样的“新鲜出炉”的宠物乐园效果如何呢?

2月2日上午,一名研究员发现,有少数人带着宠物进入小犬区,而大型犬区则几乎无人光顾。这一现象可能源自老城区住宅面积较小,居民倾向于养护中小型犬;而且,由于空间有限,大型犬所需活动空间更难满足。

既然从封闭到开放转变,那么是否能有一天取消硬性的隔离、拆除围栏?

目前看来,在硬件环境以及软件环境两方面,都还有许多挑战待解答。

在硬件层面上,共享动物活动与景观维护存在矛盾。大部分动物喜欢刨地,对苗木跑道造成损害,从而缩短使用寿命,因此需要投入更多维修资源成本。这使得财政紧张的小规模社区难以承担。因此,只能单独划定动物区域,以硬质铺装降低损坏程度。

另一方面,即便称之为“宠物友好”区域,但主要功能仍然服务于动物活动需求。由于它们作为团体生活且具有严格社交秩序的生物,有社交需求,因此伴随争执和摩擦。一旦出现争斗或攻击事件,便会引起负面新闻。

软环境方面,也存在问题,比如养dog者的素质参差不齐,不文明行为如让狗随意大小便或者遛狗未牵绳,被视作常态激发反对者情绪。此外,无论支持还是反对遛dog双方情绪极易激化。在老城里,小花苑高频率使用导致冲突爆发更加容易。

最简单直接方式就是将每个人都给予固定的界限,让各方都保证自己的利益。但这背后实际上并非共识达成所致。“爱dog并不全都是所有群体间可见共识”。要形成普遍认同须进一步教育宣传。而只有当这一主流意识形态被形成之后才可能达到默契或协议,从而共同守护这个理念。这背后的逻辑类似社区营造一样。

黄浦滨江办副主任姜澳米曾指出,要保持老城区公园品质,就需要比新建地区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如果能够保持清洁状态,则市民会自然提升自己的行为规范水平,从而促进整个社区文化提升。

然而,“不同群体如何达成共识并缔结非正式协定”,正是为了构建宠物友好型街块必须面临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们可以采用分隔划片来应对最基本管理问题。但未来,当社区建设更加完善时,或许我们将迎来一种更灵活更新方式构建这些地方。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