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茶杯犬能否进公园之争探索一个折中解决办法的同时我们又该如何寻找这款可爱宠物的购买渠道呢

在上海,关于城市公园和绿地是否能容纳宠物的讨论一直是热门的话题,这一问题同样给公园管理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禁止宠物进入似乎有些冷漠且不尊重多元化市民的需求,而允许它们进入若出现犬类之间或人与犬类之间的冲突,那又该如何解决呢?

目前,一种流行的“折中”方案是为宠物设立专用的区域,即所谓的“宠物乐园”。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上海市更新改造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尤其是在老城区的一些公园。和平公园就是这样一个案例,它经过22个月的闭园改造后,在去年秋天重新开放。改造后的和平公园取消了围墙,通过水体、绿植和景观建筑等手段来塑造出入口,让市民可以随意进出24小时。

在新开设的宠物乐园中,不同大小犬只被分隔开,其中大型犬区位于南侧,小型犬区位于北侧。虽然两者都有隔栏,但仍然与周围环境保持一定距离。

2月2日,上午,我走访了和平公园时发现,有少数人带着宠物进入小型犬区,大型犬区则几乎无人。在老城区,由于住房空间有限,居民更倾向于养小型犬,而大型犬则较少见。此外,由于公共空间有限,加上大型犬区面积较小(约780平方米),难以满足如边牧、哈士奇等工作性质的大规模活动需求。

既然从封闭到开放,从管理到共治模式转变,那么是否有一天能取消硬性的分隔,并拆除围栏?目前看来,还有很多路要走。

从硬环境角度看,需要考虑的是动物活动偏好与景观维护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如果让狗自由活动,它们喜欢刨地会损坏苗木跑道,使得维修频率增加成本;另一方面,如果采用硬质铺装可以降低损坏程度,但这也限制了动物自由活动空间。

从软环境角度看,是关于养狗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比如一些主人任由狗随地大小便或者遛狗不牵绳子,这些行为激起了一些反对者的情绪极化。而对于那些支持遛狗的人来说,他们认为没有攻击性就没什么问题,这样的态度也引发争议。

因此,最简单直接的手段还是单独划定区域,让双方都能保证自己的利益。但这个划线背后实际上是共识达成失败的事实。“爱犬”的概念并非所有居民群体间能够达成共识。而只有形成主流共识才能产生默契或契约,从而共同守护这一理念。这背后的逻辑与社区营造相似。

黄浦滨江办副主任姜澳米曾表示,在老城区维持高品质公园需要比新城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只有保持干净才会提升市民自觉规范行为,使素质得到提升。不过,“不同群体如何取得共识缔结非正式契约”,这是未来面临的问题。在此之前,我们只能依靠界限划分来应对最基本的问题。而未来的社区营造成熟之后,或许将迎来更灵活建设方式。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