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城市公园和绿地是否允许带宠物游玩,长期以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这不仅给公园管理者带来了挑战,也引发了关于尊重多样化市民需求的讨论。禁止宠物进入可能显得不够人性化,但如果允许它们进入,又可能导致狗狗之间的冲突或者人与狗之间的摩擦。
目前,一种名为“折中”解决方案正在推广,这就是在公园内划定专门用于宠物活动的小区。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上海城市更新中的热点,尤其是在老城区的一些公园。和平公园最近进行了22个月的闭馆改造后重新开放,其中一个重要变化是拆除围墙,使得公园景观与周边生活街区更加融合,让市民可以随时自由进出。
新开放的和平公园设有两个分开的大型犬和中小型犬区域,它们分别位于公园南北两端。与整体拆除围墙不同的是,宠物区域采用隔栏将其与周围环境隔离。
2月2日,上午,有研究员走访了和平公园发现,有少数人携带着宠物进入了中小型犬只区域,而大型犬区域则空无一人。这反映出老城区居民更倾向于养中小型犬,并且由于空间有限,大型犬需要更多活动空间而无法满足。
然而,即便实现共治模式,在硬件维护和软环境调整方面仍然存在许多挑战。一方面,由于某些犬类喜欢刨地,这会损害绿地上的植物、跑道等设施,从而增加维护成本;另一方面,即使设置为“宠物友好”区域,它们主要还是为了提供活动场所,但这些社会化动物需要社交,因此很容易发生争执或攻击行为。
此外,不同群体对于养狗的问题看法各异,没有形成统一共识。而只有当所有相关方达成共识并自愿遵守规定时,这些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此前,以划片作为最基本管理手段可行,现在随着社区营造理念进一步发展,或许未来还能探索更灵活、弹性的建设方式来应对这些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