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城市公园和绿地是否允许携带宠物一起游玩,这一议题一直是社会争论的焦点,同时也是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挑战。禁止进去有些不人性化,不尊重多样性的市民需求,而如果放行,则可能会出现狗狗之间的斗殴或者人与狗的冲突,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目前,一种流行的“折中”方案是在公园内为宠物专门设置一个区域,即宠物乐园。这一措施已经成为上海城市更新中的热点,尤其是在老城区的一些公园。例如,位于老城区的和平公园经过22个月的改造后,在去年秋天重新开放。一项重要变更是拆除了围墙,让公园景观与周边生活街区融合,使得市民可以随时自由进入。
和平公园新设立了两个分离的大型犬和中小型犬只乐园,它们分别位于公园南北两端。与整体拆除围墙不同的是,宠物乐园有隔栏,与周围环境隔离。
2月2日,上午,有研究员走访并发现,有少数人带着宠物进入中小犬只乐園,大型犬乐園则空无一人。这可能是由于老城区居民普遍偏好饲养中小型犬,也可能是因为公共空间有限,而大型犬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
既然和平公园从封闭管理转向开放共治,那么是否能将来取消硬性分隔、拆除围栏?目前看来,还有许多路要走。在硬环境上,如处理绿地维护与犬类活动之间的问题;在软环境上,如提升市民养狗素质等方面,都存在挑战。
例如,有些犬种喜欢刨地,对绿地造成损害,因此需要高强度维修。而另一方面,由于社交需求,群居动物间也容易产生争执。此外,不文明养狗行为也常见,比如大小便乱放或遛狗不牵绳,这激发了反对者的情绪,并增加了管理难度。
因此,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仍然是通过划片让双方都能获得利益,但这背后其实是一种共识达成失败的情况。“爱犬”的观念并非所有居民都接受,所以只有形成主流共识才能实现共同守护,从而达成默契或契约,就像社区营造一样需要建立这种关系。
未来,只有当不同群体能够取得共识,并缔结非正式契约时,我们才能期待到一种更灵活、弹性的建设方式出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人口需求及文化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