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关于是否允许携带宠物犬进公园的争议一直是热门话题。从一方面来说,不让狗进入公园似乎缺乏对多样化市民需求的尊重;而如果允许,却可能导致狗与狗之间的冲突、人与狗之间的摩擦,这些问题又如何解决呢?目前,一种“折中”方案正在被尝试,那就是在公园内为宠物设置专用的区域,即宠物乐园。
和平公园作为老城区的一处重要绿地,在22个月的闭馆改造后重新开放时,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一个显著变化是拆除围墙,采用水体、绿植和景观建筑等手段来创造出一个更开放、更融合生活街区与公园景观的地方。同时,也设立了宠物乐园,但它与整体公园不同,通过隔栏将其与周围环境分开。
然而,新设立的宠物乐园实际使用情况却有待探讨。在2月2日的一次走访中,一名研究员发现,有人携带小型犬进入了宠物乐園,而大型犬专区则空无一人。这背后的原因包括老城区居民普遍偏好饲养中小型犬,以及公共空间有限的问题。此外,大型犬专区面积较小,对于需要更多活动空间的大型犬来说显得不足以满足它们需求。
既然和平公园已经从封闭管理向开放共治模式转变,那么是否有可能将这些区域取消硬性分隔,以达到更加自由的人类动物互动?目前看来,在硬件环境(如景观维护)和软件环境(如市民养dog素质)的双重考量下,还有一段路要走。
首先,从硬件角度来看,如果不进行适当划分,将会造成资源浪费,因为某些特定品种喜欢刨地,对绿地造成损害。而且,要确保安全必须采用硬质铺装,这样的措施可以最大限度降低损坏程度。但这也意味着需要额外投入维修资金,使得财政紧张的小城镇难以承担这样的成本。
其次,从软件角度考虑,即便我们称之为“宠物友好”的区域,其主要功能仍然是服务于动物活动。如果没有严格遵守社交秩序规则,就很容易发生争执甚至攻击行为。软弱的人文素质,如随意大小便或不牵绳遛狗等问题,也加剧了这种负面情绪,并激发了一部分市民对于反对遛狗者的情绪极端化反应。
因此,最简单直接但也是最基本的手段仍然是在物理上建立隔离,比如通过围栏或其他方式把两边都给予一些保障。但这背后的逻辑并非所有人都能达成共识,“爱犬文化”并不是所有居民群体间所共享的事实。而只有形成一种主流共识,并由此产生默契或契约,我们才能共同维护这个理想状态。这正是社区营造所追求目标的一个缩影——通过行动促使人们自觉提升自身标准,同时也推动社会整体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