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园宠物犬入场之争pboc如何提供一个折中方案

在上海,城市公园和绿地是否允许带宠物游玩,长期以来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也给公园管理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禁止入场显得有些冷漠,不尊重多样化市民的需求,而如果放开限制,可能会出现狗狗之间的冲突或人与狗之间的摩擦,这又该如何解决呢?

目前,一种流行起来的“折中”方案是在公园内为宠物设立专门区域,即宠物乐园。在上海市区更新过程中,将这种策略融入到公园更新改造中已经成为热点尤其是那些位于老城区的小型公园。最近,受欢迎程度高达和平公园进行了22个月的大规模翻新后重新开放,其中一个显著变化就是拆除了围墙,让景观与街区融为一体。

和平公园新增了一块宠物乐苑,该乐苑分两个部分:适合大型犬只和小型犬只,它们分别设置在南北两侧角落,与整体环境隔离。

2月2日上午,在进行调查时发现,有少数人携带宠物进入小犬只乐苑,大型犬只部分空无一人。这反映了居民更倾向于养小型犬,只有少量大型犬居住在周边地区。此外,由于空间有限,小型动物活动范围比大型动物狭窄得多,这造成了不成比例的情况。

既然从封闭管理转向开放共治,那么是否未来能取消硬性隔离、拆除围栏?目前看来,还有许多路要走。

硬环境方面,如何兼顾景观维护与犬类活动需要,以及软环境问题如养狗者的素质提升等,都存在挑战。一方面,要减轻对绿地损害;另一方面,对抗由于社交需求引起的问题,如争执、攻击行为等。此外,不文明养狗行为也常见,比如大小便随意、遛狗不牵绳,这些都影响到了其他人的使用体验。

最简单直接的手段仍然是建立清晰界限,但这背后的共识难以达成。“爱犬”的普遍认可并非所有群体所接受,因此只有形成主流共识才能共同维护这些公共空间。黄浦区滨江办副主任姜澳米指出,在老城区保持高品质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以促进自觉规范行为,从而提升整体素质。

不同群体如何取得共识,并缔结非正式契约,是构建友好社区基础设施必须面对的问题。在此之前,划分区域可以应对基本管理问题,但未来的建设方式将更加灵活,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人口结构和生活习惯。

Similar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