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关于城市公园和绿地是否可以容纳宠物的讨论一直是热议的话题,这一争论也给了公园管理者不小的挑战。禁止宠物入场似乎缺乏同情心、忽视了多样化市民群体的需求,而允许它们进入则可能引发狗与狗之间的冲突以及人与狗之间的摩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目前,一种流行的“折中”方案是为宠物专门设立一个区域——宠物乐园。
在上海市对公园进行更新时,将这种友好的措施融入到改造计划中已经成为一个趋势,尤其是在老城区内的一些公园。最近,一些居民对和平公园改造后的变化表示关注。这片土地曾经闭馆整修22个月后,在去年秋天重新开放,并且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拆除了围墙,让水体、植被和建筑元素共同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安全的人流入口,使得人们能够随时自由进出。
新的和平公园设计包含了一个专为宠物设定的区域,它将大型犬和中小型犬分别安排在南北两侧,以隔离保护周围环境。然而,实际情况显示,大型犬只区域基本空置,因为老城区住户更倾向于养小型犬,而且空间有限,不适合大型犬活动。而且,由于面积较小,这样的空间不足以满足如边牧或哈士基等工作犬种需要大量活动的地方。
既然从封闭管理转向开放共治,那么是否有可能将来取消硬性分隔,拆除围栏让所有动物自由游玩?目前看来,还有很多路要走。在硬件环境方面,如维护花草跑道,以及软件环境方面,如提高养狗者的素质,都存在挑战。如果能达成共识并形成非正式契约,那么未来可能会有更加灵活多样的建设方式。